當前隨著國內物聯網技術及智慧城市建設的進行 ,對於中高端傳感器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 。目前 ,我國傳感器在醫療 、環境監測 、油氣管道 、智能電網 、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成為新熱點 ,有望在未來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 。
據悉 ,國內傳感器共分10大類 、24小類 、6000多個品種 ,而美國約1.7萬種傳感器 。國外廠商西門子、霍尼韋爾 、歐姆龍等公司占有較大份額 ,國內廠商雖然有了較大發展 ,但遠遠不能跟上形勢的要求 ,比如高端領域核心技術未掌握 ,高端人才不足 ,生產 、封裝及測試的自動化 、規模化能力低 ,缺少龍頭企業 ,對新技術 、新產品 、新應用的敏感度低……由此可見 ,我國傳感器技術水平與種類數量都與技術先進國家有很大差距 。
同時 ,物聯網對傳感技術提出新要求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 ,對傳統傳感技術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產品正逐漸向微機電係統(MEMS)技術 、無線數據傳輸技術 、紅外技術 、新材料技術 、納米技術、陶瓷技術 、薄膜技術 、光纖技術 、激光技術 、複合傳感器技術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 。
不僅如此 ,金年会知道傳統傳感器僅僅具備感測環境參數的能力 ,並不具信號處理及控製的功能 ,因此仍須加裝信號處理器及致動器 ,才可完成感測及控製 。於是在70 年代 ,製造業提出智能傳感器的概念 ,即設法將感測信號處理 、控製的功能集中於單一感測組件上 。
智能傳感器是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 ,集感知 、信息處理與通信於一體 ;能提供以數字量方式傳播具有一定知識級別的信息 ;具有自診斷 、自校正 、自補償等功能 ,目前傳感技術向智能化 、網絡化 、微型化 、集成化發展 。
智能傳感器作為網絡化 、智能化 、係統化的自主感知器件 ,已成為實現智能製造和物聯網的基礎 。當今的智能傳感器模塊包含與原始傳感器集成的某些處理能力 ,它所麵臨的主要挑戰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個挑戰是技術本身 ;第二個挑戰源於行業寬泛的分散特性 ;最後的挑戰則是呈幾何式增長的複雜性 。
綜上所述 ,我國當前的傳感器研發除了要豐富產品技術品種之外 ,更多的是要和市場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 ,最終通過完美的市場化運作來進行產品推廣 ,特別是某些應用範圍相對有些窄的高端產品來說 ,通過市場運作 ,才能更好的使業界人士了解國內最新的技術動態 ,為之後的業備拓展留夠充足的時間 。
此外由於傳感器模塊中的存儲器成本非常高,雲存儲成為本地存儲和處理可行的替代方案 ,所以金年会必須使傳感器智能化 ,並確保傳感器能夠過濾掉大部分無用的數據 ,從而防止超出內存 。總體來說 ,我國傳感器產業 ,除了在品種上要努力追趕之外 ,更多的需要進行技術的上的創新,順應行業發展潮流 ,進行新功能新特性的傳感器研發 ,從而打入主流傳感器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