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NEWS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安徽省製造強省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1年)》
《安徽省製造強省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1年)》
發布日期 :2017-06-15 瀏覽次數 :1476
安徽省製造強省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1年)

製造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 ,是實體經濟的主體 ,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 ,是我國經濟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推進製造強省建設 ,是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 、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 、保持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 。經過多年持續發展 ,我省工業總量已突破萬億元大關 ,新興工業大省地位初步確立 ,為製造強省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及安徽篇 ,加快推進製造強省建設 ,結合我省實際 ,特編製本方案 。

一 、指導思想
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 、四中 、五中 、六中全會及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安徽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堅持創新引領 、市場主導 、開放合作 、融合發展的原則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高端製造 、智能製造 、綠色製造 、精品製造 、服務型製造等為主攻方向 ,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加快健全“技術和產業” 、“平台和企業” 、“金融和資本” 、“製度和政策”四位一體的創新體係 ,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 ,形成產業集群和競爭優勢 ,打造現代製造的安徽“升級版” ,為實現美好安徽奠定堅實基礎 。

二 、發展目標
(一)製造大省地位基本確立 。
——到2021年 ,力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萬億元 ,晉升1位 ,進入全國前8 。
——到2021年 ,力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800億元 ,晉升3位 ,進入全國前10 。
——到2021年 ,力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2.7萬戶 ,進入全國前5 。
(二)製造強省基礎基本奠定 。
——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 。到2021年 ,力爭新增省級新產品2500個以上 、安徽工業精品500項以上 、安徽名牌產品900件 、安徽省著名商標1500件以上 、主導製修訂製造業國家和行業標準500項以上 ,形成一批具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拳頭產品 。
——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到2021年 ,力爭實現超千億元企業4戶 、超百億元企業42戶以上 、超十億元企業630戶以上 、中國質量獎(含提名獎)企業12戶以上 、製造業“單打冠軍”企業220家以上 、兩化融合管理體係達標企業160戶 、專精特新企業3500戶以上 。
——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產業20個 ,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 、智能家電 、高端裝備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等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 。
——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基地 。到2021年 ,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中小企業特色園區 ,力爭創建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1個 、超百億元省產業集群專業鎮30家 ,形成省級工業設計中心265戶 ,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600家以上 、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25家 。
具體指標詳見附表 。

三 、支撐體係
推進製造強省建設 ,必須要立足現有基礎 ,係統構建“製造技術 、工業基礎 、產業鏈條 、質量品牌 、技能人才”五大支撐體係 ,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 、資源消耗低 、環境汙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
(一)強技術 ,推動創新發展 。依托係統推進全麵創新改革試驗區 、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戰略平台 ,加快形成技術創新 、成果轉化 、資本對接 、孵化培育等全過程 、多層次 、綜合化的科技創新支撐體係 。培育創新主體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加快在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上取得突破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加速成果轉化 ,深化科技成果使用 、處置和收益權改革 ,充分釋放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活力 ,全麵盤活創新資源 ,打造產業技術聯盟 。強化資本對接 ,大力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 、產業基金等資本市場 。建立和完善捕捉尋找 、路演展示 、合作推介等平台,形成金融資本與技術和產業的無縫對接 。推動產業形成 ,圍繞產業鏈 ,部署創新鏈 ,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 。
(二)強基礎 ,補齊工業短板 。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 、關鍵基礎材料 、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薄弱環節 ,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 ,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一攬子”突破 ,成體係解決重點領域標誌性基礎產品 、技術和工藝 ,建設一批“四基”研究中心 ,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 、關鍵基礎材料 、先進基礎工藝的工程化 、產業化瓶頸 。“一條龍”應用 ,支持整機和零部件上下遊合作 ,推動核心基礎零部件 、先進基礎工藝 、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 、跨領域示範應用 。打造一批服務平台 ,針對重點領域和行業發展需求 ,圍繞可靠性實驗驗證 、計量檢測 、標準製修訂 、認證認可 、知識產權等技術基礎支撐能力 ,建立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係 。培育一批強優企業 ,圍繞專注細分行業 、特色鮮明的強優企業 ,打造“四基”領域的單項冠軍 。
(三)強鏈條 ,推動高端升級 。推動“三重一創” ,加快建設新型顯示 、智能裝備等一批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加快培育集成電路 、太赫茲 、燃氣輪機等一批重大新興產業工程 ;加快推進量子通信 、人工智能等一批重大產業發展專項 ,建設創新型現代產業體係 。培育高端製造 ,圍繞有特色、有優勢和戰略必爭領域 ,培育新一代電子信息 、高端裝備 、智能家電 、新能源汽車 、新材料 、節能環保 、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堅持改革 、改組 、改造結合 ,推動技術 、產品 、管理創新 ,推進冶金 、化工 、建材 、紡織 、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 ,實現集約 、綠色 、可持續發展 。促進產業融合 ,通過產業鏈上下遊延伸 ,行業內外整合 ,促進一二三產協同發展 ,製造業與現代農業 、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 ,促進全產業鏈轉型升級 。
(四)強品質 ,搶占競爭高地 。實施質量品牌升級工程 ,加強質量和品牌服務平台建設 ,完善基礎體係 ,建立檢驗檢測技術聯盟和公共服務平台 。推廣卓越績效 、精益生產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 ,建立質量標準和管理體係 ,創建一批國家質量技術標杆 。實施標準化戰略 ,鼓勵和支持企業 、科研院所 、行業組織等參與國際 、國家和行業 、團體標準建設 。實施增品種 、提品質 、創品牌“三品”行動和“精品安徽”戰略 ,打造一批安徽工業精品和安徽名牌產品 ,提升安徽製造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建設品牌文化 ,樹立品牌意識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軟實力 ,促進安徽品牌向中國品牌 、世界品牌轉變 。
(五)強人才 ,形成要素集聚 。全麵建設製造強省人才支撐體係 ,打造規模宏大 、結構優良 、技藝精湛 、善於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以需求為導向 ,引導具備條件的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加快培養一批產業急需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促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產業工人 。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 、發揮企業家才能 ,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隊伍 。創新人才引進 、使用和培養機製 ,強化股權 、期權 、技術分紅 、稅收優惠 、住房教育等方麵政策激勵 。努力營造尊重知識 、重視人才 、支持創業創新的生態環境 。

四 、發展重點
立足我省產業基礎 、技術優勢和市場前景 ,堅持“兩手抓” ,一手抓有競爭優勢和特色的高端製造業培育 ,一手抓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根據《中國製造2025安徽篇》確定的領域 ,在製造強省推進過程中 ,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 、高端裝備 、智能家電 、新能源汽車 、新材料 、節能環保 、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7個高端產業 ,改造提升冶金 、化工 、建材 、紡織 、食品加工等5大傳統產業 。
(一)積極培育發展高端製造業 。
1. 新一代電子信息 。
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是現代製造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先導領域 ,承擔為其他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信息技術 、裝備 、產品和服務等支撐的重要任務 。以“配套延伸聯動整機 、龍頭牽引驅動配套”雙向發力模式 ,圍繞技術和產業創新 、高端環節和核心領域突破 、企業隊伍和集群基地壯大 ,聚力完善“屏-芯-端”核心產業鏈條 ,加快壯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 、智能終端 、智能語音 、軟件和雲計算大數據等優勢主導產業 ,打造合肥“中國IC之都”和中國“聲穀” 。
集成電路 。搶抓國家加強集成電路產業重大生產力布局“窗口期”機遇 ,重點發展存儲 、驅動 、射頻 、太赫茲、微機電係統(MEMS) 、化合物半導體等特色芯片 ,帶動設計 、封裝 、測試 、專用裝備和關鍵材料協同發展 ,加快建設合肥集成電路 、蚌埠MEMS 、池州半導體 、蕪湖太赫茲等一批產業基地 ,輻射帶動銅陵 、滁州等地配套產業發展 ,打造合肥“中國IC之都” ,將我省建成為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發展區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00億元 。
新型顯示 。大力提升液晶顯示領先優勢 ,完善玻璃基板 、光學膜 、偏光片 、靶材 、液晶 、彩色光刻膠 、驅動芯片以及模組 、工業機器人成套工藝 、在線檢測以及手機 、電視 、電腦等整機生產的全產業鏈配套體係 ,布局柔性OLED顯示 ,跟蹤量子點顯示 、激光顯示 、全息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 。以合肥為中心 ,以蕪湖 、蚌埠為兩翼 ,輻射帶動全省 ,打造顯示器件開發能力領先 、產能居首 、配套完善 、質量一流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新型顯示產業基地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50億元 。
智能終端 。實施智能硬件創新發展行動 ,加強低功耗射頻芯片 、物聯網傳感器 、超高速數字接口等核心元器件研發 ,擴大陀螺儀 、加速度MEMS等微機電係統產業化能力 ,促進虛擬現實 、新型人機交互 、新一代感知 、輕量級操作係統等關鍵技術創新 ,突破基礎軟硬件、核心算法與分析模型 、工業設計及關鍵應用 ,提高智能終端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能力 ,提升移動智能終端 、智能穿戴設備等量產規模 ,促進筆記本電腦 、彩色電視機等升級發展 ,加快布局量子通信 、虛擬現實 、增強現實 、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 ,推動智能終端產品在娛樂 、養老 、教育 、醫療、工業等領域的融合應用 ,構建多元化集成創新 、軟硬件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係。以合肥為中心 ,輻射帶動滁州 、蕪湖 、安慶 、宿州 、淮北 、阜陽 、六安等地,形成若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安徽企業 、安徽產品和安徽品牌 ,構建國內重要的智能終端產業基地 ,智能穿戴部分特色產品力爭在全球領先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50億元 。
智能語音 。突破新一代感知智能語音交互、認知智能等核心技術 ,重點發展語音雲交互服務平台 、“訊飛超腦”雲平台 、智能語音產業創新創業孵化平台等 ,形成以合肥為核心 ,蕪湖 、淮南為兩翼的空間發展格局 ,打造以智能語音技術為引導 ,集研發 、生產 、銷售於一體的國際一流 、國內最大的語音產業基地(中國“聲穀”)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50億元 。
軟件和雲計算大數據 。實施“名城 、名園 、名企 、名品”戰略 ,創建中國軟件名城 ,建設特色園區 ,培育龍頭企業 ,打造知名品牌 。重點發展軟硬件一體化產品 ,推進工業軟件與雲計算大數據平台布局 ,支持麵向工業領域的大數據服務和解決方案發展 ,拓展數據服務新業態 ,突破嵌入式係統 、智能控製 、雲服務體係架構 、數據交換等核心技術 ,提升軟件和雲計算大數據支撐能力 ,形成以合肥為核心 ,皖江經濟帶為依托,帶動皖南 、聯動皖北的協調發展格局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0億元 。
2. 高端裝備 。
立足我省優勢和特色 ,發展機器人 、3D打印裝備 、高檔數控機床 、智能化成套生產線 、航空裝備 、軌道交通裝備 、智能電網裝備 、先進農機裝備 ,成為我省裝備製造業高端化的重要支撐 。
機器人 。充分發揮國家蕪馬合機器人產業集聚試點帶動作用 ,突破機器人整機 、關鍵零部件及係統集成設計製造技術等技術瓶頸 ,形成產業規模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0億元 ,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級機器人產業基地 。
關鍵零部件 ,重點攻克高精密減速器 、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 、高性能控製器 、傳感器 、末端執行器等五大關鍵零部件的質量穩定性和批量生產能力 ,打破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麵 。
機器人整機 ,重點突破高性能工業機器人運動控製 、精確參數辨識補償 、協同作業與調度 、示教等關鍵技術 ,重點發展弧焊機器人 、真空(潔淨)機器人、全自主編程智能工業機器人 、人機協作機器人 、雙臂機器人 、重載AGV(智能運輸車) 、智能型公共服務機器人和智能護理機器人 。
推廣應用 ,實施“機器換人”計劃,在汽車 、家電 、輕工 、紡織等勞動強度大的工業企業和化工 、民爆等危險程度高的行業 ,以及醫藥 、半導體 、食品等生產環境潔淨度要求高的行業 ,有序推進機器人的規模應用 。
3D打印裝備 。積極發揮安徽春穀3D打印智能裝備產業園集聚作用 ,引進國內外優勢3D打印裝備企業 ,突破3D打印裝備、核心器件 、工藝及軟件等關鍵環節 ,打造在國內有影響力的3D打印裝備生產基地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億元以上 。
金屬材料3D打印裝備重點發展激光/電子束高效選區熔化 、大型整體構件激光及電子束送粉/送位熔化沉積等3D打印裝備 ,並在蕪湖(安徽春穀)形成產業化 。
非金屬材料3D打印裝備重點發展光固化成形 、熔融沉積成形 、激光選區燒結成形 、無模鑄型以及材料噴射成形等3D打印裝備 ,並在蕪湖(安徽春穀)形成產業化 。
3D打印裝備核心器件重點在高光束質量激光器及光束整形係統 、高品質電子槍及高速掃描係統 、大功率激光掃描振鏡 、動態聚焦鏡等精密光學器件 、陣列式高精度噴嘴/噴頭等領域取得突破 。
高檔數控機床 。繼續發揮我省鍛壓成型 、金屬折彎成型機床和部分金屬切削機床的優勢 ,采取自主開發 ,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開展合作生產等多種方式 ,攻克控製係統關鍵技術 ,形成在國內有特色的高檔數控機床產業基地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20億元 。
金屬成形機床重點發展合肥鍛壓高速 、高精度 、複合 、柔性 、智能 、自動化的高檔數控鍛壓成型機床 ,大型 、重型 、超重型高檔數控鍛壓成型機床並形成產業化 ,進一步鞏固全國領先優勢 ;發展馬鞍山博望高速 、高精度 、複合 、柔性 、智能 、自動化金屬折彎成型機床 ,大型 、重型 、超重型金屬折彎成型機床 ,產業集聚區在全國龍頭地位進一步鞏固 。
金屬切削機床重點發展智能化 、超精密 、高效 、複合 、多軸的高水平 、個性化高檔數控車床 、鑽床 、磨床 、刨床、銑床和高檔數控加工中心 ,在蕪湖 、黃山等多點布局並形成產業化 。
智能化成套生產線 。充分發揮我省成套生產線的特色和優勢 ,加快智能轉型 ,通過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產學研合作和技術引進等方式,攻克智能化生產線整機設計及零部件關鍵共性技術 ,大力發展智能化成套生產線和配套設備 。到2021年 ,力爭實現智能化成套生產線主營業務收入770億元 ,成為全國重要的智能成套生產線生產基地 。
智能成套生產線重點發展汽車車身焊裝生產線 、汽車覆蓋件衝壓生產線 、汽車變速箱檢測與裝配生產線 、汽車發動機檢測與裝配生產線 ;日產萬噸以上水泥及餘熱發電生產線 ;超薄 、超白 、超厚 、大規格高檔浮法玻璃生產線 ;光伏玻璃智能化生產線 ;新型顯示玻璃智能化生產線 ;印刷 、包裝 、衛生用品、家電 、特種電纜智能化生產線 ;大型金屬冶煉和熱軋(冷軋)智能化生產線 ;汽車 、水泥 、玻璃成套設備保持全國領先 。
配套設備重點發展智能傳感器 、智能儀器儀表 、液壓傳動設備 、智能叉車 、高速托盤運輸機 、重載堆垛機 、高速智能分揀機 、智能立體倉庫等 ,形成產業化 。
航空裝備 。搶抓國家加快發展通用航空產業重要戰略機遇 ,通過合作 、引進 、吸納國內外優質資源 ,建立航空裝備自主創新和研發體係 ,大力發展通用飛機整機製造技術 、航空發動機及航空配套產業鏈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0億元 ,形成國內一流的通用航空產業基地 。
整機製造重點發展通用飛機整機係統設計 、製造 、測試 、取證 、集成開發等關鍵技術 ,通用飛機 、中小型直升機 、軍民兩用無人機 、植保無人機 、滑翔機等形成產業化 ,2座至40座通用飛機製造進入全國領先 。
航空發動機重點發展蕪湖鑽石 、蕪湖航瑞 、安徽應流通用飛機用活塞式航空發動機 、中小型渦槳發動機 、渦軸發動機 、渦扇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葉片並形成產業化 。
航空配套產業重點在蕪湖 、合肥發展燃氣輪機 、航空製氧設備 、航空顯示器 、無線電導航 、航空雷達 、航空儀表 、航空電纜 、空管地麵設備 、地麵航空維修等 。
軌道交通裝備 。依托軌道交通重點工程項目 ,掌握係統集成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 ,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軌道交通配套關鍵裝備產品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5億元 。
圍繞轉向架 ,發展軌道交通“材輪軸架”產業鏈 。加快250公裏/小時和350公裏/小時高速輪軸運行試驗 ,力爭早日實現國產化 。發展先進城市軌道交通彈性 、降噪車輪和重載貨運列車用車輪 、輪軸 ,積極發展推進轉向架 、傳動齒輪箱 、減振裝置 。
依托中車集團合肥公司等重點企業 ,帶動牽引變流器 、牽引變壓器 、供電高速開關 、電力線 、大功率製動裝置等車下車頂設備發展 ,並推進產業化 。
依托滁州汊河軌道產業園,發展信號係統 、通訊控製係統 、車門 、地板 、車窗 、各種線路 、座椅 、潔具等車內設備 ,並形成產業化 。
智能電網裝備 。依托智能電網項目建設 ,發揮我省在電力設備上的特色和優勢 ,加快發展並網技術裝備 、大容量輸電技術裝備 、智能電網先進技術裝備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40億元 。
並網技術裝備 ,依托陽光電源等龍頭企業 ,圍繞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利用 ,進一步研究和提升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電力接入電網關鍵技術裝備 ,發展風電和光伏並網逆變/變流器並形成產業化。
大容量輸電技術裝備 ,依托天威保變等龍頭企業 ,發展交流800kV及以下電力變壓器 、750kV及以下電抗器和±500kV及以下換流變壓器 ,積極爭取掌握1100kV 等級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裝備和±800及以上特高壓直流輸變電關鍵技術裝備並形成產業化 。
智能電網先進技術裝備 ,依托天威保變 、華菱電纜等龍頭企業 ,積極發展柔性輸變電裝備 、基於大數據的智能變電站成套裝備 、智能配電網成套裝備 、用戶端智能化成套裝備 、智能變壓器 、智能斷路器 、直流開關 、大容量發電機保護斷路器 、特種電線電纜等並形成產業化 。
先進農機裝備 。依托中聯重機 、雲龍機械 、全柴動力等農機龍頭企業 ,大力發展農業動力機械、收獲機械 、烘幹機械 、糧食倉儲等農機裝備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0億元 。
農用動力機械依托中聯重機 、全柴動力等龍頭企業 ,重點發展大中型拖拉機和“國三”標準柴油機 ,並進入全國前列 。
作物收獲機械依托中聯重機等龍頭企業 ,重點發展玉米 、小麥 、水稻 、青飼料等農作物聯合收獲機 ,並進入全國前列 。
糧食倉儲機械依托雲龍機械等龍頭企業 ,重點發展智能化糧食烘幹 、轉運 、儲存機械 ,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
植保機械依托江淮重工等龍頭企業 ,重點發展自走式噴霧機 、噴粉機 、土壤處理機和航空噴霧機等 ,並形成產業化 。
農產品初加工機械依托合肥色選機產業集聚區 ,重點發展玉米 、豆類 、大米 、種子 、中藥等高精度智能化色選機 ,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
3. 智能家電 。
家電產業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之一 ,在全國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立足大企業集中 、總體規模大 、產業鏈條長 、配套企業全 、製造能力強等現有優勢 ,把握綠色 、健康 、智能 、定製發展趨勢 ,積極發展智能高端 、綠色節能 、人機互動 、網絡互聯等智能家電產品 。重點打造合肥 、蕪湖 、滁州三大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基地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00億元 。
智能高端家電 。依托我省科技 、人才 、產業基礎優勢 ,推動互聯網技術 、語音技術與家電產業有機結合 ,聚焦家電產品功能多樣化 ,產品個性化 ,體驗人性化 、操作便捷化發展方向 ,大力提升冰箱 、洗衣機 、空調等主要家電產品智能化 、綠色化 、個性化 、健康化水平 ,鞏固提升現有家電品牌優勢和地位 。重點發展智能雲 、網絡互連 、多溫區轉換 、瞬時解凍等電冰箱 ;智能感知投放 、多功能除菌 、細分服務人群 、大容量商用洗幹一體等洗衣機 ;智能物聯 、智能感溫 、空氣淨化和換新風等空調 。
智能小家電 。提升小家電整體工業設計水平和質量穩定性 ,優化產品設計 ,打造創意家電 。積極開發個性 、時尚 、便捷 、舒適小家電產品 。重點發展廚房電器 、衛浴電器 、清潔電器 、淨水器 、空氣清新器 、美容儀 、智能座便器等小家電 。
智慧家居 。圍繞“懶人廚房” 、“超級衛生間” 、“社交客廳” 、“健康臥室” 、“聰明陽台”五大智慧家居全屋係統 ,突破智能控製平台關鍵技術 ,重點發展智能識別 、智能影音 、智能溫控 、安防產品 、智能晾衣架 、智能控製係統 、醫療檢測 、可穿戴等產品等 ;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 ,細化產品市場 ,做精做專 ,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
4. 新能源汽車 。
緊抓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空間巨大的潛力 ,以我省汽車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起步較早的優勢 ,將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我省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戰略突破口 。以“一號工程”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項目為帶動 ,不斷提升我省新能源汽車產品開發水平 、產業化規模 、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 ,加快發展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50億元 ,成為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
新能源汽車整車 ,依托江淮汽車 、奇瑞汽車 ,著力攻關整車設計 、輕量化等關鍵技術 ,重點開發純電動汽車 、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 ,鼓勵發展燃料電池汽車 ,在續駛裏程上取得重大突破 。
動力電池 ,依托合肥國軒高科等龍頭企業 ,著力攻關電池新材料等技術 ,重點開發高比能 、穩定性好 、安全性高 、壽命長的動力電池 ,進入全國前列 。
電機及控製係統 ,依托合肥巨一等龍頭企業 ,著力攻關轉化效率等關鍵技術 ,重點開發高效節能電機控製器 、電機驅動係統,提高產品可靠性 。
智能汽車 ,依托江淮汽車 、奇瑞汽車 ,著力攻關輔助駕駛 、智能控製 、智能網聯等關鍵技術 ,重點開發安全可靠的智能網聯汽車 。
5. 新材料 。
瞄準重大裝備 、電子信息 、家居生活、環保等產業發展方向及材料應用 ,圍繞材料研發 、生產和製品化 ,優先壯大無機非金屬材料 ,提升發展高性能金屬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 ,布局前沿新材料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60億元 。
高性能金屬新材料 。圍繞高強 、耐疲勞等方向 ,大力發展高速輪軸用鋼 、高壓管道(閥門)鋼等高性能鋼材及大規格鑄鍛件 、工具鋼 ;開展金屬高純化 、多元合金化 、微合金等技術攻關 ,發展高純銅材 、鎂鋁合金 、銅合金粉及防腐 、耐磨等稀土應用新材料;提升軋製壓延等加工技術 ,發展高精度電子銅帶 、超薄電子銅箔 、高效換熱銅管 、特種線(纜杆)和特種專用型鋼 ,形成軌道交通 、物流輸送 、裝備和信息產業等工程用材發展格局 。
化工新材料 。圍繞耐溫 、耐老化 、高強等方向 ,重點開發結構塑料 、特種橡膠 、新型高性能纖維等高分子材料 ;加強高分子單體合成及改性 、綠色環保助劑 、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技術攻關 ,發展專用塗料 、橡塑部件 、可降解塑料製品及工程紡織品等 ,完善功能膜材料 、專用化學品等產業化配套能力建設 ,形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及製品生產 、專用化學品及助劑產業發展格局 。
無機非金屬新材料 。圍繞做大做強矽基新材料 ,以滿足建築節能 、平板顯示和太陽能利用等領域需求為目標 ,重點發展平板顯示玻璃用高純矽粉 、高鋁矽玻璃及Low-E節能 、光伏電池等鍍膜玻璃 、單晶矽等 ;開發高強高模碳纖維 、高性能玻璃纖維 、連續玄武岩纖維等無機纖維及製品 ;加快空心玻璃微珠 、激光晶體 、高純超細氧化鋁 、氧化鋯粉體 、ITO靶材等及新型耐火材料規模化 、產業化應用 ;提升凹凸棒粘土 、膨潤土 、脈石英等非金屬礦製品化水平 ,形成矽基新材料 、人工晶體 、無機纖維及製品 、陶瓷新材料 、功能無機粉體發展格局 。
先進複合材料 。圍繞複合材料製品化 ,加快發展軌道機車 、汽車用熱塑(固)性複合材料製品 、風機葉片 、碳纖維增強樹脂支線飛機機身等製品 ;發展高性能鋁基/鎂基/鈦基複合材料 ,開展複合材料產業化應用攻關 ,重點突破鋁基陶瓷複合材料產業化及在汽車及航空發動機 、燃氣輪機等領域應用 ;鞏固提升鈦合金爆炸焊接複合材料在航空航天 、核電 、石化等領域應用 ,形成國防 、航空 、石化 、裝備等行業用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 、鋁基陶瓷複合材料 、雙相/多相金屬複合材料發展格局 。
6. 節能環保 。
圍繞我省在處理固態廢棄物 、氣態廢棄物和液態廢棄物方麵環保技術裝備優勢力量 ,支持蕪湖海創的水泥窯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 、安徽盛運環保的垃圾焚燒等處理固體廢棄物的裝備技術 ,安徽國禎水汙染處理的技術和裝備 ,安徽意義環保和安徽艾可藍處理氣態廢棄物的處理技術和裝備發展壯大 ,進一步開發高效節能技術裝備 、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00億元 ,建成國內重要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基地 。
7. 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 。
生物醫藥產業是極具成長性 、關聯性和帶動性的朝陽產業 ,也是大健康產業和“健康安徽”建設的基礎和有力支撐 。發揮我省在基因工程藥物 、中藥材 、靶向藥物等方麵的比較優勢 。聚焦資源和產業集聚區 ,優化布局 ,重點以精準醫療 、養老服務 、健康產業為主攻方向 ,推動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加快發展 ,引領全省健康消費升級 。到2021年 ,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00億元 。
生物醫藥 。圍繞細胞工程 、基因工程 、新型疫苗等創新前沿和關鍵技術 ,加快重組單克隆抗體藥物 、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藥物) 、新型重組蛋白質藥物 、血液製品 、幹細胞技術與產品 、重組疫苗和核酸藥物 、生物診斷試劑等新型生物技術藥物的研發 ,重點發展胰島素 、人生長激素 、重組葡激酶 、人血白蛋白 、華蟾素 、白細胞介素 、口服重組幽門螺杆菌疫苗 、血型鑒定試劑 、各種疫苗 、單抗及酶診斷和治療試劑 、靶向藥物等產品 。
加快中藥標準體係建設 ,開展“十大皖藥”的認定和培育 ,提升多級動態罐組提取 、微波提取 、超臨界萃取 、膜分離等中藥提取純化技術 ,推進適合中藥特點的製劑技術和生產過程質量控製技術 。重點發展直接口服飲片 、配方顆粒等現代中藥製劑 ,加大傳統藥方的深度開發 。
高性能醫療器械 。發展醫療影像檢測設備 、高端手術器械 、理療康複設備 、中子與重離子腫瘤放療設備 、體外診斷 、彩色手術導航儀 、血液透析機 、人工器官及其功能輔助裝置 、養老健康自動化 、可穿戴智能化健康裝備等 。加快建設合肥離子醫學中心 、腫瘤醫學中心 、區域細胞製備中心 ,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 。提高設備的國產化水平 ,推廣高端醫療器械和醫療裝備的應用 。
(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
以改革創新為驅動 ,以兩化深度融合為引領 ,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 。堅持“三改”(改革 、改組 、改造相結合) 、推進“三創”(技術 、產品 、管理創新) ,促進“三升”(產品 、企業 、產業升級) ,改造提升冶金 、化工 、建材 、紡織 、食品加工等五大傳統產業 。
推進五大傳統產業升級 。冶金 :實施兼並重組 ,控製冶煉產能 ,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 。提高勞動生產率 ,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推進非鋼產業集群化和上下遊聯動發展 。到2021年 ,主營業務收入達到7370億元 。化工 :全麵推行清潔生產 ,提高行業副產物綜合利用 、循環利用水平 。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產品 ,實現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 ,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到2021年 ,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260億元 。建材 :做強水泥主導產品 ,做精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產品 ,推廣鋼結構建築材料 ,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加快向功能化方向升級 ,提升綠色生產水平 。到2021年 ,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180億元 。紡織 :積極發展具有特色的產業用紡織品,提升家用紡織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 ,提高紡織智能化水平 ,鼓勵服裝企業發展個性化定製 。到2021年 ,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310億元 。食品加工 :提升產品研發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 ,形成規模化 、綠色化 、集約化 、品牌化發展 。打造高水平的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示範中心 ,骨幹企業檢驗技術 、檢驗手段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到2021年 ,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680億元 。
實施技術裝備改造 。冶金行業加快潔淨鋼冶煉係統 、高效軋製及熱處理 、高效節能采選冶煉裝備和控製係統等先進技術和裝備推廣應用 ,積極推廣鋼鐵熱軋智能化車間 。大力研發低能耗短流程 、高效高精度加工等新技術 、新工藝及裝備 ,促進清潔生產 。建材行業加快高效節能料床粉磨 、浮法玻璃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型控製與管理 、陶瓷裝飾用噴墨印刷技術等先進技術和裝備的應用 ,提升行業技術裝備水平 。化工行業開發應用高性能合成樹脂 、高效綠色阻燃材料 、高性能膜材料 、高效環保化肥農藥 、現代煤化工等技術和裝備 。在冶金 、化工 、食品加工 、紡織等重點領域 ,推廣大型自動化成套生產設備 ,積極推進“機器換人” ,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 ,提升傳統產業自動化 、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到2021年 ,傳統產業裝備水平大幅提升 ,行業整體競爭力顯著提高 ,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全行業平均水平以上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0% ,關鍵工序製造設備數控化率達到50% 。
提升品種和質量 。實施增品種 、提品質 、創品牌“三品”戰略 ,通過產品和品牌提升 ,促進企業和產業升級 。瞄準行業標杆 ,優化工藝流程 ,研發生產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精品。冶金行業圍繞市場需求 ,提高高鐵輪對用鋼 、新一代超高強汽車鋼 、高品質冷鐓鋼 、高精度電子銅箔等高附加值產品比重 ,延伸鋼鐵有色產業鏈條 ,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開發特種金屬功能材料 、高性能結構材料 ,大力發展鋁 、鎂等高強輕質合金材料 。化工行業加快開發高性能纖維 、工程塑料 、可降解材料 、功能性膜材料等高端化工產品 ,以及電子化學品 、添加劑 、助劑 、中間體等精細化工產品 。建材行業大力發展高標號水泥 ,功能性專用水泥和特種水泥 ,提升玻璃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競爭力 ,發展超薄、特種 、工業玻璃 。研發適應綠色建築及裝配式建築市場需求的節能 、綠色 、生態型的新型牆體及屋麵材料 。紡織行業大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 ,著力提高家紡 、服裝等深加工能力 ,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服裝品牌 。食品加工行業加快質量在線監測控製和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建設 。樹立品牌意識 ,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五 、發展路徑和措施
(一)“互聯網+製造”融合發展 。
夯實智能製造基礎 。支持大型製造企業建立基於互聯網的創業孵化 、協同創新 、網絡眾包等“雙創”平台 。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係標準的普及推廣 ,廣泛推廣首席信息官製度 ,組織開展企業兩化融合評估診斷 、對標提升工作 ,分行業 、分領域培育一批示範企業 。到2021年 ,兩化融合發展總指數達到91以上 。提升智能產品在線服務能力 ,深化物聯網標識解析 、工業雲服務 、工業大數據分析等在重點行業的應用 ,完善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係 。
推廣智能製造模式 。從“點線麵”布局智能製造 ,“點”上開展機器換人工程 ,“線”上進行生產線和車間的數字化改造 ,“麵”上推進網絡協同製造 、推廣個性化定製等模式 ,打造智能工廠 。落實智能製造十大重點任務 :加快智能製造裝備發展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 ;參與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係建設 ;參與國家構築工業互聯網基礎 ;加大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推廣力度 ;推動重點領域智能轉型 ;促進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 ;培育智能製造生態體係 ;推進區域智能製造協同發展 ;打造智能製造人才隊伍 。到2021年 ,形成250個以上具有國際水平的首台(套)重大智能裝備 ,在600家以上重點製造企業 ,推廣應用12000台以上工業機器人 ,建成高標準數字車間600個 、智能工廠120個 。
(二)“基地+基金”集群發展 。
大力引導企業向基地集聚 ,促進集群發展 ,推進新型顯示 、集成電路 、智能語音 、機器人等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 ,壯大智能家電 、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國家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推動無為高溝 、天長秦欄 、馬鞍山博望等建成智慧產業集群 ,培育一大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和眾創空間等 ,形成一批“大而優” 、“小而專”的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產業園 。到2021年 ,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基地 ,力爭創建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1個、超百億元省產業集群專業鎮30家 。
建立產業集群或產業基地“1+5”發展機製 ,即一個集群或基地配套一個規劃 、一個專家庫 、一個基金 、一個領導班子 、一個考核辦法 。探索設立安徽省製造強省母基金 ,按照“基地+基金”模式 ,下設若幹產業基地子基金 ,支持製造業發展 。加強基地建設的金融支持 ,進一步完善股權投資體係 ,推動各市設立多支天使投資 、風險投資 、產業基金 。發展債權投資 ,突出抓好融資擔保 、抵押質押 、聯合投資等關鍵環節,持續加大有效信貸供給 。支持基地企業首發上市或在新三板及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交易 ,爭取國家授權我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運營機構開展新三板推薦業務試點 ,引導和支持企業發行債券 。
(三)“龍頭+配套”協同發展 。
推進技術和產業 、平台和企業 、金融和資本、製度和政策四大創新體係建設 ,實施“龍頭企業帶動”工程 ,支持龍頭企業加快科技創新 、管理創新 、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 ,增強核心競爭力 。通過兼並重組 、交叉持股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入各類社會資本 ,著力打造一批行業領軍型企業 。鼓勵龍頭企業與相關中小企業配套協作 ,通過專業分工 、服務外包 、訂單生產和引資設廠等方式 ,帶動中小企業發展 。力爭到2021 年 ,全省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企業達4戶 、超百億元企業42戶以上 。
堅持抓大扶小並重 ,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全國“單項冠軍”、“配套專家”和“科技小巨人企業” 。推動中小企業提高產品和服務能力 ,支持中小企業參與標準製定 ,發展工業設計 、個性化定製 、柔性化生產等服務型製造 。引導中小企業以產業鏈為紐帶 ,向龍頭企業集中集聚 ,構建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 、協同發展的生態體係 。力爭到2021年 ,培育專精特新企業3500家 ,全省規模以上企業達2.7萬戶 。
(四)“存量+增量”轉型發展 。
以增量投入帶動存量調整 ,不斷增加有效投入 ,實施大項目帶動 ,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專項行動 ,積極對接“中國製造2025”重大工程和重點領域 、國家重大工程包 、專項建設資金等 ,每年滾動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000項以上 ,五年完成技術改造投資4萬億元左右 、實現規模以上企業技術改造全覆蓋 。圍繞“三重一大”戰略 ,引導企業 、項目和民間資本投向重點領域 ,力爭五年完成工業投資7萬億元左右 。
以大招商推動大發展 。堅持引資引技引智並重 ,聚焦世界500強 、全國500強 、行業100強 ,大力開展精準招商 、產業鏈招商 、以商招商 ,著力引進一批具有延鏈 、補鏈 、強鏈功能的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 。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 ,全麵落實民間投資平等市場主體待遇 ,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和活力 。深化與央企 、全國知名民企合作 ,強化企業服務和項目調度 ,推動項目落地見效 。
(五)“集約+循環”綠色發展 。
促進高效節能技術 、產品和裝備應用 ,支持企業實施節能改造項目 ,提升工業能源利用水平 ,到2021年 ,全省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21.7% 。培訓能源管理崗位負責人 ,指導企業能效水平對標達標工作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產品結構 ,推進淘汰落後產能 。圍繞“技術 、管理 、結構”三個節能 ,實施節能環保“五個一百”專項行動 ,促進企業節約集約降成本 。大力開展綠色產品 、綠色工廠 、綠色工業園區 、綠色供應鏈試點 ,逐步建立覆蓋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 、全產業鏈的綠色管理體係 ,形成“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綠色經濟”融為一體的綠色發展模式 。
提升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到2021年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左右 。實施資源綜合利用試點示範 ,打造一批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重大示範工程 ,開展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 。支持合肥 、馬鞍山再製造產業集聚區以及有關企業機電產品再製造試點工作 ,鼓勵和支持省內企業使用再製造產品 ,打通再製造上下產業鏈 ,推進再製造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循環生產方式 ,推動企業 、園區 、行業間鏈接共生 、原料互供 、資源共享 ,促進資源綜合高效循環利用。
各地各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工作機製 ,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 ,圍繞推進製造強省建設 ,製定實施方案和配套舉措 ,做到可操作 、可考核 、可追責 ,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取得實效 。

附件 :製造強省發展目標表

網站導航NAVIGATION
聯係金年会CONTACT US
皖ICP備17012323號-1 技術支持 :